无需下载,即扫即用

当前位置:
资讯首页>
工程资料>
上海城市生态化的审美观照

上海城市生态化的审美观照

转载 来源:《园林》杂志2005年第3期 作者:姚全兴 阅读:1558

上海城市生态化的审美观照

  

  美哉、上海城市生态化

  上海,过去给人的印象是人多,车多,街上尘土飞扬,天空浓烟滚滚,不少陈旧破烂的老屋鳞次栉比。要不就是高高低低的“水泥森林”,灰不溜秋的绵延一大片,给人单调乏味的感觉。美的地方也有的,不过那是在少得可怜的几条马路……生态环境如此差劲的城市怎么能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呢?

  然而,古老的中国曾经以东方生态模式著称于世。就是现在,世人还念念不忘这种模式。这不,上世纪末,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根据亚洲贸易趋势分析,就预言亚洲的复兴——东方生态模式将重登历史舞台。

  归来兮,东方生态模式……人们深情地呼唤。

  归来了,就在上海,人们惊喜地看到一个生态化城市,从未有过的亮丽夺人眼球。别的不说,你看近年来上海的天空湛蓝湛蓝的,朵朵白云在天际轻柔地飘荡。再看上海的地上,不少房屋掩映在绿树丛中,片片绿地不断地伸展。还有大大小小的河道不再流淌污泥浊水,鱼儿在清清的水中游得欢呢,但上海人民不满足,要求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现在,上海已建成国家园林城市。上海总体环境质量处于全国大城市先进水平,水清岸洁,空气优良,成为国际国内适宜生活居住的城市之一。以绿化水平来说,基本建成以“环、楔、廊、园、林”为特征的绿化布局框架,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0%。

  目前,上海人民借着举办世博会的东风,乘胜前进。上海市环境保护局描绘出举办世博会时的上海环境蓝图,到2010年,形成上海生态型城市框架,主要环境指标与国际标准接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都得到显著改善。届时城市绿化覆盖率将达到40%,人均绿地面积将达到15平方米。

  上海环境蓝图中还有远景规划,这就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生态型城市,届时上海环境要达到同类型国际化城市的水平。

  从城市美学的角度看,上海城市的生态化,将使上海城市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而这不正是符合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吗?让美感融入城市生活,是广大市民的殷切希望,上海城市的生态化,就是这种希望的实现。上海市民有了住所和身心的生态家园,生活美对他们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了。

  上海城市的生态化,还具有生态美学的意义。这一点,更需要我们特别关注和研究。

  首先,上海城市的生态化,符合生态美学的基本理念。这表明从上海市府领导到广大市民,有了十分可贵的生态意识,正在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努力地优化生态空间,城市生态化已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重视生存与发展活动所需要的生态环境条件和质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既让自然亲近人,又让人拥有自然,从而使上海城市生活在更高的层面上回归自然。

  其次,上海城市的生态化,符合生态美学的人本化的要求。生态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协调和统一,因此在重视生态美的同时还应重视人性的需求。古今中外的智者哲人都盼望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回归自然从来就是人性的追求。上海城市过去的“水泥森林”和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是对人性的限制和压抑,现在的城市生态化则满足了人性对生态环境的审美需求和审美理想。这种生态化和人本化的一致性,又体现了生态人文主义和生态美学的一致性,集中表现为生态规律——真、生态伦理——善和生态美——美三位一体的生态价值观。

  如果我们看看上海城市生态化和国际接轨的举措及趋势,就知道不久将来上海城市的整体形象更加美好。据报道,有关方面正在开展“世界级城市绿化与生态”研究,从上海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既与世界级城市接轨,又具有上海特色的城市绿化发展道路。积极借鉴伦敦、巴黎、新加坡等绿化网络建设经验,应用生态学原理,利用绿廊、绿楔、绿带和结点等,在城市营造保持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动态特色网络;借鉴巴黎、伦敦把自然绿地空间与人文特色空间相结合的做法,使绿地规划的实践有机地融合历史文脉、文化、休闲、运动等;借鉴欧美大都市绿化规划与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具体实施的经验,将受损地、废弃地和污染地的恢复与重建列为城市绿化的重点,并特别重视维护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价值;借鉴纽约、东京、巴黎等将城市绿化拓展到郊区森林、农业、果园和农田,营造城乡一体化绿化格局的经验;借鉴伦敦的绿地分类系统,构筑绿地的分类、分级网络。可以预见,将来上海城市生态化国际接轨之时,就是上海城市整体形象美不胜收之日。

  上海中心绿地和城市森林之美

  如果你坐直升飞机在上海上空盘旋,可以看到散落在上海市中心楼宇、房屋间的一块块绿地,如同镶嵌在申城大地上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绿宝石。作个形象比喻,上海的人均绿地面积已从一张“报”,提高到一张“床”,“十五”期间将提高到一间“房”。

上海城市生态化的审美观照

  上海市中心地区,本是“一寸黄金一寸地”的寸金宝地,但为了城市生态化,为了提升城市整体形明,从小规模的“见缝插绿”,发展到大规模的“规划建绿”,环境建设已逐步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从而“一寸绿地一寸金”,以昂贵的代价为大都市造就“绿肺”,给子孙后代留下舒适的生态环境,无疑是上海绿化建设的大手笔。

  位于延安路高架下的延中绿地,被誉为“都市蓝绿交响曲”,由始绿园、感觉园、岩石园、疏林芳草地、自然生态园等五个“乐章”组成。地形起伏,小路蜿蜒,竹影婆娑,大树苍郁,瀑布飞溅,溪流淙淙,白鹅戏水,鸟声啾啾,到处是看不够的美景。这里引入50多种新优植物,植物品种近300种。

  近“一大会址”和“新天地”海派建筑的太平桥绿地,以10000平方米的人工湖为中心,湖中建有六个池,专门用于养植睡莲、水葱等水生植物。湖上有“玉兰”、“合欢" class="blacklink_line">合欢”两座小岛。湖周围有白玉银杏、桦树、香樟白皮松马褂木、栎树、无患子等各种乔木和灌木。

  座落于“大杨浦”的黄兴公园不仅以大著称,而且以密林草地、湖泊丘陵为园林特色,建有大草坪、森林广场、人工湖、亲水长廊、锦鱼池、藤本植物廓等10余处景点,令人赏心悦目,足以怡情养性。

  大宁灵石公园在上海北面,布局错落有致,匠心独运。白沙滩濒临湖泊,芦苇荡野趣毕现。既有东方村舍的亲切感觉,还有欧式园林的经典格调。到处芳草萋萋,随地飞鸟翩翩。走进曲径能够欣赏累累硕果,伫立桥头可以倾听声声天籁。

  徐家汇公园是上海西南较大的公共绿地,建在因严重污染而迁离市区的原大中华橡胶厂基地上,采用现代设计手法,融合城市肌理,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和文化内涵,以独特的视角形成城市森林景观,将上海几百年几土人情凝聚于此。这里有成片的典型上海民居,给人以历史沧桑感。无论风格雕塑、园林小品,还是植物造景,垂直绿化,都使人流连忘返,释然开怀。

  人民广场旁的人民公园在闹市中心,但闹中取静,适于休闲。改建后显得精致而玲珑,幽雅而清新。虽无杰作佳构,却有一池风荷荡漾,锦鳞游泳,使人心旷神怡。此园和园外路边的绿地连成一片,扩大了绿化面积,从而使这市中心的中心绿意盎然,生机无限。

  离黄浦江滨江大道不远,有一块陆家嘴中心绿地,那可是“东方明珠”电视塔、国际会议中心、金茂大厦等高楼拱卫着的绝品碧玉,极其珍贵。豪华的陆家嘴金融区的上空因此显得天高云淡,地面也因此显得空旷和清爽。在这里,人们分明感受到自然和生态对城市和社会多么重要,没有它们,豪华要逊色不少,美丽、美好、美妙也谈不上了。

  在著名的浦东新区,那里的世纪公园规模宏大,占地140公顷,大型草地一片又一片,而且湖面宽广,如明镜般镶嵌在大地上,在高大丛林的映衬下波光粼粼,显得壮观而秀丽。此地在晴天阳光灿烂,满眼郁郁葱葱,令人神清气爽,兴高彩烈,就是在雨天,烟雨蒙蒙,撑着伞漫步在林中小路或湖滨大道近观远眺,另有一番情趣。

  上海这样新增的绿地还有不少,如虹桥绿地、华山绿地、凯桥绿地、长寿绿地等。不少市民走出家门,不到500米就可以面临芳草如茵、嘉木成林的绿地,是何等惬意何等养眼的事啊!

  城市森林是一个与城市体系紧密联系的,综合体现自然生态、人工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谐统一的生物体系。上海城市森林的总体规划,是将一个“绿”字成为城市的主色调,诸如环城绿带、绿色屏障、绿色走廊、绿色通道、绿色森林园区等。

  根据总体规划,上海市郊要在10年之内形成一个森林环绕的格局。到2005年,上海退耕造林100万亩,市郊将出现面积达671平方公里的大片森林,人均森林面积79平方米。目前,市郊5个大型片林总面积182平方公里,17处千亩以上林带的建设已经准备就绪,森林绿带围城的景象将出现在眼前。

  上海的外环线是一个硕大的圆,把申城整个抱在“怀”里。人们经过外环线,无不觉得这里两侧隔离带的林木,是上海较好的林带之一。不仅如此,未来几年还将在外环绿带两侧500米以内再建一道超大型环形林地,总面积达162平方公里。大“环”套小“环”,申城的“衣裳”绿了一层又一层。那么,市郊的大片森林以及外环线的大小环绿带,用什么把它们连成一体呢?上海市郊有8条高速公路,这些公路两侧500米都将成为绿色的“海洋”。并由它们,将上海市郊大大小小的城市森林串成一张森林网,从而林带环环相扣,条条纵横,发挥应有的廊道和风道作用,把上海城市生态化这一幅画画得更新更美。

农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农苗网www.nongmiao.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农苗网www.nongmiao.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农苗网www.nongmiao.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