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6864(2009)05一oo25—03
1景观生态格局理论概述
景观生态学中关于总体格局模型由forman等人提出,该模型就是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大小、形状各异,排列不同的景观要素集,是各种复杂的物理、生物和社会经济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景观格局深深地影响并决定着各种生态过程〔1〕。景观格局通过斑块、廊道和基质表现出来,格局影响景观内物种的丰度、分布及种群的生存能力及抗干扰能力。因此,理解与把握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学原则即建立景观格局与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于景观生态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2〕。
城镇的生态景观是由镶嵌体组合而成的,包括斑块、廊道和基质三部分。在城市中生态斑块主要是指供人们休憩的游园绿地等,该斑块是不同于周围背景的非线性景观元素,其表现形式是各种类型的植物群落。绿地斑块是城市地区物种的聚集地,它的大小、形状、类型、边缘和数量对于城市景观的稳定性和城市景观质量有深刻影响。廊道主要指城市中与周围异质的狭窄带状的镶嵌体,通常沿河流、道路分布,如林带、树篱、河岸植被带,是城市景观水、化学元素、物种迁移的主要通道。绿地斑块、绿地廊道相互交接构成景观的绿地网络〔3〕。基质是景观中面积较大、连接度较高、决定景观属性和动态变化的组成部分,是景观的背景。在城市中心地带,基质通常就是大量的有建筑和道路等构成的人工下垫面,在城市外围,基质就是农田、森林、灌丛等可进行光合作用的自然或人工植被。不同区域,斑块和廊道的类型和数量不同、配置关系不同,形成不同的景观格局,决定景观处于不同的发展过程〔4〕。
2城镇生态景观格局的构筑
2.1生态农田基质的构筑
生态基质是景观要素的若干类型中面积较大、连通性较好的要素类型,因此在景观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影响能流、物流和物种流。根据基质的判定方法〔5〕,可知水源镇的基质为以水田为主的农田。
农田基质是景观生态优化的重要保证,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田基质与廊道、斑块共同构成了水源镇的城市景观格局,为水源镇的生态环境优化奠定了基础,因此保证农田基质的生态质量是完善整个城市景观生态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水源镇建设用地较多,特别是乡村低密度建设用地增长比较快,且乡村内空闲地、未利用土地过多。因此,应严格控制乡村低密度建设斑块的盲目扩张,防止侵占过多的良田,在水源镇区周边2km内建立基本的农田保护区来控制建设用地任意侵占耕地。同时应该做好乡村土地整理复垦工作,以有效利用土地。并建设具有宜人景观的人居环境。由于农村的建设用地大多是自发,无组织进行的,因此统一规划用地较为困难。可通过多种手段来宏观控制农村居民建设用地的增长。
在城乡交错带发展城郊生态农业体系。城郊农业依托于城市,具有明显的技术、市场、交通等优势。城郊型农业可以提高城市的环境,但农业生产也有可能产生污染危机城市。因此,应建设生态农业,并与防护林和风景林相结合,形成农田防护林网络体系,同时防护林类型建设应该多样化,实现水域、耕地、草地、林地的立体镶嵌景观模式,提高农田基质系统的生态性和稳定性。
保护和建立农田基质中的乡土生境。如水塘,在均质的农田景观之上,它们往往是鱼类、鸟类的较后的栖息地;一些不宜开垦的低洼湿地或水塘等构成避护环境,形成丰富多样的生境条件,为多种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等。它们也是相对单一的农田景观中难得的异质斑块,保留这种景观的异质性,对于维护城市的生态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2绿色生态廊道的构筑
2.2.1河流廊道规划
(1)以水源四渠为主,结合大水路北侧的河流,形成一个水系网络,保证其连通性,不出现断流。保证下游有一定的水量,这样河水易流动,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同时将城区内地表径流和周边的地表径流汇人到河流中来,增加水量。
(2)保证河道足够的过水断面,避免因洪水而造成损失。根据过水断面的要求划定河岸宽度的保护蓝线,在蓝线内不允许任何建设和破坏。通过规划可促进河流生态过程和水文过程的畅通,加强河流的生态功能。但为了保护基本农田,河流两岸的保护,应该在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合适的宽度,使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统一,而对于那些属于敏感地带和危险地带则应强行列入保护范围。
2.2.2河岸植被带规划
河岸植被带是指陆地上同河水发生作用的植被区域,该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是指靠近河边植物群落包括其组成、植物种类多少及土壤湿度等同高地植被明显不同的地带,也就是受河流有直接影响的植被区。狭义指河水——陆地交界处的两边,直至河水影响消失为止的地带〔6〕。该区域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经常受到河水侵蚀,土壤发育年青,水分充足,形成一个复杂多样的植被、地形、环境镶嵌体。由于独特生境,河岸植被带可以通过渗透、过滤、吸收和沉积等作用来削弱达到水体或地下水的污染物量。lenab.等人从景观结构与功能流的角度分析了河岸植被缓冲带对于改善水质的重要意义〔7〕。他们的研究表明,10m宽的草地缓冲带可以减少95%的依附于沉积物一起运动的磷元素。而且,滨河林地以及湿地能够通过土壤微生物过程(如反硝化作用)去除约100%的氮元素。因此,针对水源四渠未改造河段,根据河岸坡度、植被生长情况、建筑情况等进行斜式土态驳岸设计,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满足人们的亲水性。根据到河流距离的远近,将河岸带分为浅水区、湿生植物区、岸边种植区,选取不同的当地的植被进行绿化,创造能行洪、抗洪、净化水体,具有多样性高、生产力高和充满野趣感的河岸带。
建设后的植被带在前期需要一定养护和管理,等到形成一定生态生境后,植被系统就能够自行生长。且由于利用河岸原来的地貌和使用当地的植物,较之河道开挖整治工程,管理费用大为降低,且增加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美学价值。
下一页
本文共 2 页,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