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棕竹是常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为rhapis excelsa,别名:观音竹、棕榈竹、筋头竹、琉球竹、虎散竹,因其树干可做手杖或雨伞柄,所以更常被称作拐仔棕。其原产地是中国及日本,性喜高温多湿,但耐阴与耐寒性也很强,非常容易栽种,是常见的园艺植物。早期更是台湾出口种子的重要作物之ㄧ,每年11月底至12月底是种子质量较好的时候,台湾以出口此类常绿植物赚进不少外汇。
观音棕竹听起来好像与竹相关,但实际上它是属于棕榈科的矮灌木,它的枝干上有很特别浓密的咖啡色网状纤维包围,叶为狭长的掌状裂叶形,略带细锯齿缘,裂叶数不一定,叶脉是很规则的褶痕,叶面具光泽 。雌雄异株,花序从叶腋抽出,呈穗状花序,花期约在六月到七月之间,淡黄色花很小。浆果为阔椭圆状,表面有鳞片,果熟期在一月到三月,成熟果是红色,但花跟果时都不显眼,不是观赏的重点。
繁殖方法以分株繁殖或播种繁殖,一般以分株繁殖生长较快且可以保持其品系。若以播种繁殖,则较好在采下种子后尽快播种,温度若三十度以上,约一个半月可发芽,温度越低则等待发芽的时间越长。假使采收后时间过太久,种子温度升高或水分丧失就会降低发芽率,在运送过程中,可裹滑石粉,以吸取因热产生在种子间的水份,防止发霉。或者可去除果肉,以泥炭土包裹冷藏争取更多时间。
观音棕竹适合栽培在略有遮阴且排水良好的地方,相较于其他植物,很少有病虫害,改善室内空气的效果也很好。可作室内盆栽、庭园树、工业用或药用等多用途,是个经济又实用美观的作物。